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相信試紙還是舌頭?酸與酸鹼值


前言:

各位都是怎麼決定要買哪支酒的呢?

看酒標?看產區?看排名?看分數?
-或是當然-看價格?

這些是常見的答案,也都相當實際。

而我曾經聽過最有趣的答案是:


「看ph值」

是為序。



一、影響口感的要素

酸度與澀度對葡萄酒來說非常重要,
剝去這兩者,葡萄酒也就與果汁無異。
(何況還不甜!)

然而不可否認,有許多不常飲酒的人,
對於葡萄酒的酸、澀難以接受,
致使我們最常聽到的初學者需求往往是:

「不酸不澀不苦順口好喝」

但是,酸澀是感官問題,
不論別人怎麼推薦,
與我們自己的感受總是差了一點。


「要辣嗎?」「一點點。」十次有九次會太辣或不夠辣......


於是,有些聰明的消費者,
便想方設法將感官的要素客觀化,
「看ph值買酒」的奇觀於焉而生。

乍看之下,ph值越低的葡萄酒肯定越酸,
但落實到實務上就會複雜得多。

舉個例吧:

柳丁、蓮霧、橘子,
大家不妨試著在心裡排序看看,
從酸=====>到不酸的程度為何?

筆者自己的順序是:


(酸)  柳丁==>橘子==>蓮霧  (不酸)


前兩個可能有落差,
不過大家的答案應該不外如此。

好,問題來了:

這三種水果的平均酸鹼度其實差不多。
(都是2.8左右)

可以看出,
影響"味覺中的酸度"者,
顯然不只是單純的ph值(酸鹼值)而已。

得到這個結論後,
我們先把柳丁橘子和蓮霧放一邊去,
回到葡萄酒吧。


感官很容易受騙,吃西瓜加鹽會顯得特別甜正是相同道理。


二、感官的魔術

葡萄酒的酸度,主要來自以下三種酸:

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

檸檬酸含量最少,通常不計。

而酒石酸中的大部分會與其他分子結合,
只有游離部分會被人類感知,
人為影響的空間有限,在此也先忽略。

剩下來的蘋果酸可說是無黨籍聯盟,
在感官上占據重要角色,又屬於可以轉化的酸度。

因此葡萄酒農會透過蘋果酸-乳酸發酵,
將酒中口感尖銳、酸度高的蘋果酸,
轉化成口感圓潤、帶奶油香氣,酸度低的乳酸。


排序為"嘗起來的酸度"
資料來源:《葡萄酒品嘗學》,科學出版社,頁80

兩者除了酸度的差距外,
更重要的差別在於「質感」。

如同牛油豬油沙拉油,雖然成份都是脂肪,
但沒人會說這三種東西口感香氣相同。

酸鹼值是化學問題,沒有人的因素;
而風味則是感官問題,完全取決於飲者主觀。


三、「削足適履」:相信數據還是相信舌頭?

透過酸鹼值買酒,
表面上是個相對客觀的方法,
但若是不考慮釀造技巧,則仍然與「瞎猜」無異。

影響感官的因素太多,
木瓜的酸鹼值和葡萄一樣(都是4.5),
但沒人會覺得這兩種水果一樣酸。

將所有感官要素科學化的努力,
其實有點類似將圓周率除盡的努力一樣,
看起來似乎一點一滴的慢慢前進,
但回過頭來才發現只是原地踏步。

怕酸的朋友,
下次買酒時知道要怎麼挑選了吧。


「我知道!『請問這支酒有經過乳酸發酵嗎?


「..........


「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店員
『想找沒那麼酸的酒』就好?」


帥哥容易被惡搞,讓筆者想到四處沉思的金城兄...


也許你會想知道:

味覺有多不可信?

品酒會時最怕遇到的三種人...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