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家的技藝(大誤)之南朝侍酒師傳奇一文中,
我們曾經提過南北朝時期,
番邦進貢的葡萄酒引起梁武帝天監朝廷的一陣混亂。
事隔近千年後,
中國對於西方世界的認識早已不同以往。
這次我們將從一篇元代
了解在這段時間裡,
中原人士對於異國酒類產品的認識有著怎樣的變化。
首先簡介一下作者熊夢祥
(生卒年不詳,起碼在元代1335年前後還活著)的背景。
熊老他算是官運亨通的人,
先後幹過白鹿洞書院山長(台大校長?)
和崇文監丞(國家圖書館館長?)。
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得以遍讀內府藏書。
退休之後,雄老出了一本《析津志》(也叫做燕京志),
專門討論元大都北京的天文地理、習俗掌故。
明代大儒朱彝尊的《日下舊聞錄》中許多內容就來自《析津志》。
而本文使用的資料,
出自《析津志》中的《異土產貢》一節。
(生卒年不詳,起碼在元代1335年前後還活著)的背景。
熊老他算是官運亨通的人,
先後幹過白鹿洞書院山長(台大校長?)
和崇文監丞(國家圖書館館長?)。
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得以遍讀內府藏書。
退休之後,雄老出了一本《析津志》(也叫做燕京志),
專門討論元大都北京的天文地理、習俗掌故。
明代大儒朱彝尊的《日下舊聞錄》中許多內容就來自《析津志》。
而本文使用的資料,
出自《析津志》中的《異土產貢》一節。
這位博學之人對於當時的西方葡萄酒認識如何呢?
他在文章中詳細說明了古代西域葡萄酒的一般製程,
本文將逐句說明:
他在文章中詳細說明了古代西域葡萄酒的一般製程,
本文將逐句說明:
「葡萄酒,出火州窮邊極陲之地。」
所謂火州,也就是指現在的吐魯番盆地一帶,
所謂「窮邊極陲」可能只是一種渲染性的用法。
一般來說能夠釀造葡萄酒的地區大概也不會離商業中心太遠,
只是對於中原人士來說,
就算是火州州治也算是「窮邊極陲」了吧?
所謂「窮邊極陲」可能只是一種渲染性的用法。
一般來說能夠釀造葡萄酒的地區大概也不會離商業中心太遠,
只是對於中原人士來說,
就算是火州州治也算是「窮邊極陲」了吧?
「醞(音:蘊)之時,取葡萄帶青者。 」
若是把「帶青者」解釋成「尚未成熟」之意,
那麼就表示當時還沒有「逐粒選果」的概念。
很難想像當地經驗豐富的農人,
竟然不知道要選成熟的果子來吃或是釀酒。
因此筆者認為這裡所談的,也許是指「白酒」。
如此一來「帶青者」應該是指「白葡萄中果皮帶綠色」的意思,
由於大部分的白酒葡萄品種都是綠皮白肉,
讀起來會比較合理一點。
那麼就表示當時還沒有「逐粒選果」的概念。
很難想像當地經驗豐富的農人,
竟然不知道要選成熟的果子來吃或是釀酒。
因此筆者認為這裡所談的,也許是指「白酒」。
如此一來「帶青者」應該是指「白葡萄中果皮帶綠色」的意思,
由於大部分的白酒葡萄品種都是綠皮白肉,
讀起來會比較合理一點。
「其醞也,在三五間磚石甃砌乾凈地上,」
讀者們請注意這裡的「乾淨地上」,
特別強調釀造環境的衛生,
表示當時的釀酒人應該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釀造經驗。
何以見得呢?
在使用果皮自然酵母(下文將會提到)進行釀造時,
如何避免釀酒環境中的雜菌是個重要課題。
通常釀造環境越髒亂,雜菌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確保發酵的成功率,
把酒莊打掃乾淨是理所當然的第一步。
但在巴斯德發現細菌存在以前,
西方世界通常是以「碰運氣」的方式進行釀酒,
亞洲釀酒人可以注意到「環境清潔」與「釀造成功率」有關,
實為難得。
「作甃缺嵌入地中,欲其低凹以聚,其甕可容數石者。」
談完場地清潔,接著介紹釀造室環境,
透過此段文字,
可以發現釀酒場地的基本架構從古至今沒什麼變。
榨汁與發酵在同一室內,在地上設計暗溝,
利用地心引力將葡萄汁引入發酵槽(也就是那個「甃」)中。
透過此段文字,
可以發現釀酒場地的基本架構從古至今沒什麼變。
榨汁與發酵在同一室內,在地上設計暗溝,
利用地心引力將葡萄汁引入發酵槽(也就是那個「甃」)中。
「然後取青葡萄,不以數計,堆積如山。
鋪開,用人以足揉踐之使平。
卻以大木壓之,覆以羊皮並氊毯之類,
欲其重厚,別無麯藥。 」
鋪開,用人以足揉踐之使平。
卻以大木壓之,覆以羊皮並氊毯之類,
欲其重厚,別無麯藥。
接著將葡萄平舖在地上,派人上去用腳踩踏,
雖然史料中認為這是為了「使其平坦」,
但顯然也有榨汁的效果。
踩踏榨汁後,
再用木頭和羊皮、布料之類的東西重壓其上,
既可以榨出剩餘的汁液,
也能阻絕灰塵或是蚊蟲進入果汁中。
重點在於最後一句「別無麯藥」。
用現代的說法:
也就是「採用果皮原生酵母」的意思,
可以賣比較貴一點……
雖然史料中認為這是為了「使其平坦」,
但顯然也有榨汁的效果。
踩踏榨汁後,
再用木頭和羊皮、布料之類的東西重壓其上,
既可以榨出剩餘的汁液,
也能阻絕灰塵或是蚊蟲進入果汁中。
重點在於最後一句「別無麯藥」。
用現代的說法:
也就是「採用果皮原生酵母」的意思,
可以賣比較貴一點……
「壓後出閉其門,十日半月後窺見原壓低下,此其驗也。
方入室,眾力下氊木,搬開而觀,則酒已盈甕矣。」
方入室,眾力下氊木,搬開而觀,則酒已盈甕矣。」
「十日半月後窺見原壓低下」,
是指十天半個月後再去看,
會發現包覆果實隆起的羊皮竟然會慢慢變平!
這時候就表示釀酒師可以打開來看看了。
其原因,
可能是葡萄脫水以後體積變小,
或是釀造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逸散。
總之,上面這個製程用現代術語:
就是「在14.4度(吐魯番盆地年均溫)進行為期兩周的發酵」。
是指十天半個月後再去看,
會發現包覆果實隆起的羊皮竟然會慢慢變平!
這時候就表示釀酒師可以打開來看看了。
其原因,
可能是葡萄脫水以後體積變小,
或是釀造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逸散。
總之,上面這個製程用現代術語:
就是「在14.4度(吐魯番盆地年均溫)進行為期兩周的發酵」。
附帶一提,
這段記錄其實「應該」漏談了一樣事情,
在發酵的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釀造室像記載中的「閉其門」,
兩周後開房間時應該要經過換氣的手續,
才不會造成工安意外(?)。
筆者很好奇究竟是「只閉其門而未閉其窗」所以不用換氣呢?
還是當時的人只覺得
「不知道為什麼釀酒時常常覺得呼吸困難」
然後沒有深究…
「乃取清者入別甕貯之,此謂頭酒。」
這段記錄其實「應該」漏談了一樣事情,
在發酵的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釀造室像記載中的「閉其門」,
兩周後開房間時應該要經過換氣的手續,
才不會造成工安意外(?)。
筆者很好奇究竟是「只閉其門而未閉其窗」所以不用換氣呢?
還是當時的人只覺得
「不知道為什麼釀酒時常常覺得呼吸困難」
然後沒有深究…
「乃取清者入別甕貯之,此謂頭酒。」
古代在十來天的第一次發酵完成後,
會先撈出「第一道葡萄汁」釀造葡萄酒。
就是所謂的「頭酒」。
在今天的西方酒莊中仍然保有這種做法,
一番榨的酒款通常也會比較貴…
會先撈出「第一道葡萄汁」釀造葡萄酒。
就是所謂的「頭酒」。
在今天的西方酒莊中仍然保有這種做法,
一番榨的酒款通常也會比較貴…
「復以足躡平葡萄滓,仍如其法蓋,復閉戶而去。
又數日,如前法取酒。
窨之如此者有三次,故有頭酒、二酒、三酒之類。 」
又數日,如前法取酒。
窨之如此者有三次,故有頭酒、二酒、三酒之類。
在完成初次發酵後,
會再重複以上的動作總共三次,
區分出「頭酒、二酒、三酒」
「直似其消盡,卻以其滓逐旋澄之清為度。
上等酒,一二盃可醉人數日。
復有取此酒燒作哈剌吉,尤毒人。 」
上等酒,一二盃可醉人數日。
復有取此酒燒作哈剌吉,尤毒人。
這段中有趣的部分在於「以其滓逐旋澄之清為度」這點上。
首先,在西方傳統釀造法中,
會以動物性蛋白(通常是採雞蛋白)打進酒裡,
產生的靜電效應會將酒中的雜質和殘渣帶到酒底,
以增加酒的澄清度。
但在中亞式的做法中顯然沒有看到這個流程,
酒中的雜質完全得靠沉澱來過濾。
其次,酒款的等級不以「風味」,而是以「清澈度」為標準,
可見在上篇文章中看到
「南朝侍酒師與風土條件」的神奇品飲能力,
似乎並沒有成為系統,而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失傳了。
「上等酒,一二盃可醉人數日」這句還可以補充兩點:
首先,上等酒既是葡萄中的第一道原汁所釀成,
其中葡萄汁的糖分濃度較高,
發酵的成功率與酒精濃度當然也會比較高。
因此「一二盃可醉人數日」。
其次,
史料中談到上等酒時並不是說它「很好喝」
(有別於杰公能夠對風味有所描述),
而是強調「喝了會很醉」。
就可以想像古代飲者對於上等葡萄酒的標準除了「清澈度」外,
「喝了到底會不會醉」也是個重要的指標。
其中葡萄汁的糖分濃度較高,
發酵的成功率與酒精濃度當然也會比較高。
因此「一二盃可醉人數日」。
其次,
史料中談到上等酒時並不是說它「很好喝」
(有別於杰公能夠對風味有所描述),
而是強調「喝了會很醉」。
就可以想像古代飲者對於上等葡萄酒的標準除了「清澈度」外,
「喝了到底會不會醉」也是個重要的指標。
談完葡萄酒後,熊公順便談了另外兩種「國產」酒款:
「棗酒,京南真定為之。
仍用些少曲蘖,燒作哈刺吉,
微煙氣甚甘,能飽人。 」
仍用些少曲蘖,燒作哈刺吉,
微煙氣甚甘,能飽人。
首先是產自北京以南約兩百餘公里的真定府(今正定縣)的棗酒,考慮到產地既然是河北省,筆者認為應該是紅棗酒。
這種酒的釀造與上述的葡萄酒不同,
會另外加入「曲蘖」(也被稱作「酒母」)。
酒母就是內含釀造黴菌的穀渣,
農家利用風乾,或是用稻草覆蓋的方式使穀餅上附著黴菌,
在釀造時加入酒母就可以提高釀造成功率,
(日本的清酒至今仍然使用這種製程)
棗酒在釀造完成後也會做成哈刺吉。
這種酒的釀造與上述的葡萄酒不同,
會另外加入「曲蘖」(也被稱作「酒母」)。
酒母就是內含釀造黴菌的穀渣,
農家利用風乾,或是用稻草覆蓋的方式使穀餅上附著黴菌,
在釀造時加入酒母就可以提高釀造成功率,
(日本的清酒至今仍然使用這種製程)
棗酒在釀造完成後也會做成哈刺吉。
「椹子酒,微黑色。京南真定等處咸有之。
大熱有毒,飲之後能令人腹內飽滿。
若口、齒、唇、舌,久則皆黧。
軍中皆食之,以作餱糧,乾者可致遠。」
大熱有毒,飲之後能令人腹內飽滿。
若口、齒、唇、舌,久則皆黧。
軍中皆食之,以作餱糧,乾者可致遠。」
最後同樣是產自真定的桑葚酒,
喝多了牙齒會變黑(那當然)。
有趣的地方是「軍中皆食之,以作餱糧」,
在英國皇家艦隊時期,
水手們時常以蘭姆酒(Rum)作為軍餉發放,
這點倒是古今中外有志一同。
喝多了牙齒會變黑(那當然)。
有趣的地方是「軍中皆食之,以作餱糧」,
在英國皇家艦隊時期,
水手們時常以蘭姆酒(Rum)作為軍餉發放,
這點倒是古今中外有志一同。
史料出處: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物產/異土產貢
延伸閱讀:
http://t.caijing.com.cn/ltext/reply?tid=1005742
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物產/異土產貢
延伸閱讀:
http://t.caijing.com.cn/ltext/reply?tid=1005742
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