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真實之道的簡單酒標閱讀教室:法國勃艮地(Bourgogne)篇-(1)廣域勃艮地與村莊酒


漁夫的完美包包販售教室PV
寫作本文的目的其實是想推廣漁夫(大誤)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先閒聊一下,在遊戲設計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難度曲線」。打過電動的人都知道,一般遊戲前幾關都是讓你熟悉操作、交代劇情,接著才隨遊戲進展增加難度,這種逐漸上揚的難度曲線是玩家們較為習慣的設計。


俄羅斯方塊的速度隨著遊戲時間由慢到快
就是很標準的難度曲線


如果第一、二關超難,最後一關又超簡單,這種台灣股市型的難度曲線不只破關後沒什麼成就感,更會讓玩家很挫折,而且很可能在第一關就放棄,根本玩不到最後一關,這種難度曲線通常是失敗的遊戲設計。



所有男孩心中的夢魘:魔界村(Ghosts 'n Goblins)
話說我好像打不到第二關......


回到葡萄酒上,雖然「從簡單到漸難」是較好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喜歡ㄍㄟ掰的華人社會中,許多人初次嘗試紅酒的場合很可能是喜宴或是流水席,看著瓶子上印的花花綠綠的法文酒標好不開心(這就是中文的奧妙),也因此一般飲用者對於葡萄酒的印象通常與歐洲國家緊密聯繫。


為什麼?為什麼台灣的婚宴一定要用法國紅酒?
這是共濟會(Freemasonry)的陰謀嗎?

接觸了舊世界酒而有心深入研究的入門者,往往興高采烈的弄來一堆舊世界酒的參考資料,然後就一頭撞在排山倒海而來的產區法規釀造方式品種資訊上,鼻青臉腫的哭著回論壇找大大。可以不諱言的說,台灣飲酒者呈現專者益專、拙者益拙的M型化,與這種不甚良好的入門路徑有直接關聯。

話說回來,本企劃的刊登順序基本上也是助紂為虐,說實話,波爾多和勃艮地的酒標談完以後,最難的部分也就過去了。看得懂的人當然看得懂,懶得看的人只怕也難收漸入佳境之效,只好一嘆。

節錄幾個有趣的問題
可以發現「適當的入門途徑」對初學者有多重要

本次的酒標閱讀教室將以實際酒標圖示為主,分成三個部分、上下兩篇來談辨識酒標的重點。雖然看完之後「絕對不會」因此變成勃艮地酒專家,但是卻可以幫助各位快速對眼前眾多的勃艮地酒作個基礎評估(光是能做到這樣,對於入門者來說也就算是專家水準了)

第一部分
廣域勃艮地:A Bourgogne C



我們先看看下面這三張酒標:




紅色 產區名稱:勃艮地( Bourgogne )

若是以波爾多酒標的常識來看,印的最顯眼的部分通常會是酒莊( Chateau )名稱,但在勃艮地酒中,印刷最明顯的部分多半只是產地,因此入門者常有的困擾就是「為什麼一整排酒標看起來都一樣呢」。

法國的產區制度規定,一瓶標示A 某地 C的葡萄酒,要百分之百採用該產地的葡萄進行釀造。由於勃艮地區內有許多名稱不一的產酒村莊,因此可以在全勃艮地採購葡萄釀酒的廣域勃艮地( A Bourgogne C )算是最基本的等級,價格多半落在數百到千餘之間。

綠色 酒商

勃艮地酒的種植者與釀造裝瓶者經常不同,酒標上除了產區最明顯之外,次明顯的小字多半就是酒商。勃艮地酒的知識雖然蕪雜,但是一以貫之也就只有「產地」、「酒商」兩點而已,因此這兩者在酒標上通常特別顯眼。

另外特別強調,多數勃艮地酒不太重視包裝,同一個酒商的旗下所有產品往往「酒標外型完全相同」,只有產地和年份的字樣不同。所以在購買勃艮地酒時,一定要連酒商名稱、產地名稱完全核對清楚再下手。


鏘鏘~這酒標能媲美大家來找碴啊!
假設三支都是05年,它們的國際均價分別是
左上5000、右上1000、下2500(NT)
不小心弄錯的話啊...嘖嘖嘖...

最後一點小建議,在「產地」與「酒商」兩個要素中,比較同樣產地而不同酒商的酒款通常意義不大(除非價位和市場評價接近)但比較同樣酒商、不同產地的酒款有時就是饒富趣味的品酒會節目,這點也要請入門者多加留意。

藍色 品種名稱

「品種名稱」原本不常出現在勃艮地葡萄酒標上,但隨著新世界葡萄酒的「防呆」系統漸入人心,包括勃艮地在內的許多歐洲產區開始也在酒標上列出清楚的品種名稱。

對於一個進階玩家來說,勃艮地的品種標示其實有點多餘,原因很簡單,廣域勃艮地( A Bourgogne C )的法定許可紅酒品種只有黑皮諾( Pinot Noir )一種,白酒品種則只有夏多內( Chardonnay )一種,因此……標了也是白標(攤手)

第二部分 – 
地區與村莊級:
A 伯恩丘夜丘馮內侯馬內香貝丹蜜絲妮等等 C

我們一樣先看看下面這三張酒標




紅色 產區名稱:可能是地區名稱或村莊名稱,基本上不會看到Bourgogne這個字。

這裡舉的例子並不是什麼名貴酒款,在各種賣場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等級的酒。只是因為酒標上通常找不到「勃艮地 ( Bourgogne )」幾個大字,因此很多初學者也許甚至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勃艮地酒。


人類會潛意識的忽略自己不了解的東西...
有句行話這麼說:「人們不會買唸不出名字的酒」
誠哉斯言!

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提過,勃艮地有許多村莊(Village)隨著悠久歷史成為著名的好酒產地。在法國進行法定產區規劃時,就把這些著名產地納入法規保護中,從酒客口耳相傳的秘密花園扶正成正式產區。

此階段的勃艮地酒便會隨著產地不同而顯現不同風味,初學者們容易撞牆的部分也就此開始。不過筆者倒是認為在這個階段的飲用者也大可不必急急忙忙「按地索驥」,硬充內行那樣香貝丹扎實、侯馬內耐存、蜜絲妮柔軟的一產區一產區對照。除非放在一起喝,否則中低價位的村級酒其實並不特別容易「明顯感受產區差異」

看心情價位先隨便拿,慢慢就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產區風味心得,那才是對我們最有益、而且永遠不用死背的資訊。


「會很酸嗎?對這個產區來說算是平衡的了」
別人口中的好酒也許對你只是帶霉味的老酒
知識是瞭解一件事物的起點,體驗才是終點。

綠色 酒商

第一例中所談到的裝瓶商知識在此仍然適用,茲不贅述。我們接著談談「酒商」對於勃艮地酒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優秀酒商擁有挑選信譽良好酒農的人脈與知識,勃艮地基本上以小農為主,各葡萄園的地質與耕作狀況可說是一本爛帳,勃艮地的著名酒商多半在地耕耘長達數百年,對於這種一團亂的狀況駕輕就熟。因此同樣的一片村莊30公頃葡萄園,好的酒商就能找到最精華的1公頃,而且也有足夠的人脈和財力搞定那一公頃的農民地主弄來好葡萄。

更重要的部分在弄到葡萄之後,由於酒商也承擔釀造和桶陳、瓶陳的責任,酒商的手藝當然直接影響酒質。因此同一產區的酒,不同酒商可能價差數倍甚至數十倍。

藍色 沒有!?

各位發現了嗎?到這種程度的勃艮地酒自然而然的把品種標示給拿掉了,也就代表酒莊認為能夠接觸這種酒款的消費者們,應該已經是「不用看品種標示的內行人」了。讀到這裡的朋友們,對於一般的勃艮地酒選購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

本文之所以缺少各產區的風格和分級介紹的原因很簡單,「產區風格」影響的是酒的風味,顯然只有讀者自己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風味的酒款(記得關於酸度的漫畫嗎?),要細緻的討論產區特色也很麻煩,所以在本文中就割愛了。

其次,「村莊分級」影響的只是酒的價格,消費者大可以自行評估划算與否。筆者對於葡萄酒初學者的建議是:先多方嘗試自己買得起的酒,某天你就會突然開竅去存錢合資參加品酒會喝高級酒款了然後覺得喝起來好像差不多,不用急於一時。


延伸閱讀:

長篇酒類專題

單篇酒類散著

沒有留言 :